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品牌知识

中国乳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高质量核心力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合作多边化是发展大势所趋。面对这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以更广阔的胸怀向世界敞开大门。这为各国乳制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加速了更多中国乳品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下,国内乳制品市场正在发生与时俱进的快速变化,扎实做好产品质量的乳企备受消费者青睐。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乳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越来越频繁,通过不断整合产地、技术、人才、市场、品牌等全球优质资源,以优质乳制品供应中国市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乳制品实现了由外延式总量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提升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了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然而乳制品发展新阶段的到来,“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行业核心关键词。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与全球乳业发达地区发展不对等,多元化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人均乳制品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等。这些都是中国乳业参与全球竞争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促进产业优化迈向高质量阶段的首要考验。中国乳业要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建一流乳品,创世界品牌的目标,乳企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体。因而中国乳业要融入全球竞争体系,国内乳企要从奶源、标准、市场三方面构建高质量核心力,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方能铸就高品质的全球影响力。

  高质量奶源建设,响应监管政策升级

  中国乳业市场在国家推动、政策优化、监管完善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实现了快速增长。2018年12月26日,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以实现奶业全面振兴为目标,优化奶业生产布局,建立完善以奶农规模化养殖为基础的生产经营体系,密切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结,提振乳制品消费信心。这意味着国家政策导向致力于切实提升我国乳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全面强化行业监管力度,指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奶源作为乳企长久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奶源保障,就没有乳企高质量增长,也就不存在高质量的中国乳业。在监管政策不断升级的推动下,高质量奶源建设已成为中国乳企战略布局的共识。从国内华北、华中、华南三大黄金奶源带,到全球五大洲优质奶源地,都能看到伊利、蒙牛、光明等乳企的身影。

  此外,在牧场奶源战略规划方面,中国乳企的跑马圈地还在不断加剧,俨然是一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强劲势头。伊利作为中国乳业龙头,亚洲第一的乳企,在奶源建设方面,为中国乳业树立了高质量标杆。伊利在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等积极整合全球优质奶源资源,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最多的牧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在奶源供应比例中达到100%。在提升奶源质量方面,伊利以信息化手段严控生产流通过程的品质风险,向牧场导入SOP管理模式,促进牧场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时,伊利持续加强奶源建设的国际合作力度,大力探索乳业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为全球乳业转型贡献力量。

  高质量国际标准,迎合创新品质升级

  当前国内乳制品市场集中度加快,行业巨头的渠道织网行动全面推进,产品线不断丰富,进一步压缩了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而乳品质量安全一直是乳业的“生命线”,伴随国际化水平的加快,以及众多国际乳业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加速了国内乳制品创新、品质升级。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乳品零售额同比增长率高达8.8%,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增速,成为拉动乳品消费规模增长的新动能。广阔的市场潜在空间,进一步推动中国乳品产业全面升级,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行业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乳业将迎来又一个“黄金”高峰发展阶段,尤其是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

  因而,2019年年初,国内各大乳企动作频频,行业内刮起一股新鲜、活力的热潮。伊利全新升级品牌视觉,向世界展示中国健康力量;蒙牛牵手达沃斯论坛打出“全球化4.0”水平;光明发布新鲜战略版图,强调低温巴氏奶的高标准;此外,新希望、飞鹤等乳企也加强了国际标准的传播。可见,创新品质升级是行业共识,而更高标准也是共同的追求。在品质、标准方面,就不得不提到代表亚洲乳业最高水平的伊利,多年来,以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聚焦高质量发展,并致力于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需求,通过“标准引领,创新赋能,服务升级”三个方面,让中国乳业与国际水平并驾齐驱。2018年9月12日,伊利欧洲研发中心正式升级为伊利欧洲创新中心,这也反映出了伊利在创新研发、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全球布局,全方位探索健康食品领域的最新前沿科技。在首届进博会期间,伊利与SGS、必维、天祥、利乐、康美、杜邦等32家全球知名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取得了全球乳业合作的新成果,高质量国际标准可谓是跃然纸上,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乳业发展。

  高质量市场扩张,抓住乳品消费升级

  2019年,宏观政策将调动积极因素,培育和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鼓励和扩大居民消费。同时,国内乳制品市场也迎来了新的消费浪潮。新生代消费者们的消费能力、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升级趋势显著。而乳品消费升级,不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多元化、高端化的快速发展上。新一代消费者对冰淇淋、奶茶等愈发热衷,乳品有了更加丰富的消费场景、更多维度的消费体验、更高层次的生活体验。全球乳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市场格局已成型,中国是乳业净进口国,但中国乳企在海外开拓市场也不断提速。在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全面升级的新时代,如何利用好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做好高质量市场扩张布局,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作为中国最早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乳企,伊利的国际化探索为国内乳企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路径。从早期整合大洋洲的优质牧场,到中期整合欧洲、美洲的智慧、创新资源,再到近两年整合亚洲庞大的市场,伊利下的是一盘打通奶源-技术-市场三步走的全产业链大棋。2018年,伊利接连将亚洲第一、第二大市场纳入全球市场版图,保持了对东南亚市场的绝对主导。10月23日,伊利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隆重举行Joyday 冰淇淋的全球首发,覆盖印尼20多个城市。印尼人口近2.64亿,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居世界第四位,其市场容量可见一斑。11月29日,伊利又发布公告称收购泰国本土最大冰淇淋企业Chomthana,再次邂逅东南亚市场。泰国作为南亚桥头堡、东盟中心国家,全国人口近7千万,一年GDP高达3万亿,更是全球旅游热门目的地,市场具备强大增长活力。伊利此番举措,可以说是成功打通了中国和整个东南亚市场。有意思的是,在伊利宣布收购泰国企业同一天,蒙牛印尼YoyiC工厂正式开业,这仅是蒙牛继新西兰雅士利工厂后建成的第二家海外工厂。不难看出在国际化方面蒙牛正在奋力追赶,但对比伊利闪亮成绩,蒙牛也只能望其项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全球乳业一体化将是发展必然趋势,而中国市场必将主宰全球乳品消费。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中国乳企塑造好自身的高质量核心力,才能从容应对全球激烈竞争,从容驾驭全球乳业发展,服务全人类高品质健康营养需求。


2019-04-01 阅读:340 次

商业文明时代 中国企业何以涅槃重生

随着科技的兴猛发展,产业变革尤如潮水般蜂拥而至,信息化的进程有力推动了现代商业文明。站在时代发展的起点上,我国企业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实现涅槃重生,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是我们经济界、企业界有关人士研究的核心课题。

  近年来,国内众多企业无不深感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创新投入不足、经营模式迷茫、定位思维不清晰等压力之困,直接制约着企业的良性发展。正因如此,在物质文明与产业变革及信息裂变的时代,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商业文明将迅速席卷整过市场。围绕企业、市场与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商业文明这条主线,我们将着力探讨如何让企业与市场搭建新型的生产关系,从“授人以渔”到实现“渔业生态”上的跨越。充分发挥企业财富责任之下的“涟漪效应”(1),才是当今与未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弱到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诀择!

  一、企业负责人的战略思维 决定企业发展的未来

  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时代,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均源于企业负责人的经营哲学素养及经营战略思维。因为战略思维是企业负责人哲学素养的综合反映,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实践中运用与拓展。任何一个成功企业的负责人的经营战略思维底蕴均贵在“回首过去、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经营哲学层面,这是我国企业适应时代经营哲学和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方法论、实践论。是企业建立在通向成功基础上的理性思维;是企业适应时代变革的综合反映;更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对市场竞争的科学把握。

  在风云际会的变革时代,我们企业如何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创新性、全局性的经营战略?在此,笔者认为,企业决策者须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高度去纵观国内外竞争大势,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来生动诠释企业经营战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才是当代我国企业负责人的核心要议!

  而今,一个具有睿智的企业决策者,他不仅要具有政治家的胆识,军事家的韬略,而且还应具备哲学家的思维。这样,才能科学把企业经营战略与自身的哲学思维融为一体。用哲学思维来指导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在经营战略的本质中科学把握时代经营的主旋律,让企业在品牌经营创新中永立市场竞争的前沿。有中国“稻盛和夫”之称的优秀企业家宋志平就是我国企业经营哲学的倡导者(2),十年时间以来,他以“合纵连横、改革创新、着眼未来”的哲学思维,把中国医药集团这个原欠经营规模的贸易型企业与在困局中徘徊的中国建材集团,分别做成中国医药健康产业、中国建材行业的领跑企业。双双实现年利税过几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并都成功位列世界500强企业,重塑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民族品牌形象。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国内外许多企业成功的案例足以见证,企业负责人的经营哲学思想是对企业经营战略思维的客观辨证;是对市场规律和企业经营战略的科学把握与理性运用。能更有利于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对企业在重大问题的上深刻认识与科学研判,企业经营哲学思维无疑是我国当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智慧的结晶,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如果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缺乏或不具备良好的经营哲学素养与经营战略思维功底,那么,企业就很难持久立足于市场。当前,为什么我国有不少企业在变革时代做不大、做不强、寿命短?其关键在于企业负责人的思维仍停留在“传统商人”时代而直接制约企业的生命,很有必要值得这些企业负责人的迅速觉醒!

  二、人才是企业竞争的重要基因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在科技革命与国际复杂的竞争环境下,众多有识之士,不无深感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国家与社会最宝贵财富。谁能拥有这些高素质人才;谁就能率先掌握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经营创新的主动;谁就能有力把控市场竞争的“发动机”而成为囯内外同行业的“领头雁”。因此,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我们每个企业负责人很有必须把人才引进、利用与培养放在自身经营管理工作的第一位,为企业创新发展植入人才基因,才是中国企业在商业文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王道。

  毫无疑问,强化人才意识将是我国企业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但是,要想把各类专业人才汇聚到自身企业事业发展中来,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这是每个企业负责人研究思考的重要议题。在此,我们企业负责人必须具有“礼贤下士、慧眼识才”的决心和勇气,坚持以“唯才是举,存贤不弃仇,举贤不避亲”的原则。彻底克服国企在中高管用人上“圈子化、关系化”,民企中高管“家族化”的弊端。打破常规陋习;以“求贤若渴”之心去打动人才;以良好的事业环境、待遇吸引人才;以真诚的情感去留住人才。因为高素质人才,他们的劳动都具有高知慧性、复杂性、创造性。企业应尽可能让他们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让他们为企业与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让这些人才成为企业当今与未来创新发展的引擎。唯有这样,才能有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与品牌经营创新;才能让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华为能有今天的飞速发展,无不显凸现创始人任正非博学的人才观(3)。

  诚然,企业要想拥有和充分利用创新型人才,企业就必须营造包容、鼓励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推动产品、技术、品牌经营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如果人才环境支柱匮乏,那么,企业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企业创新就会成为天方夜谭,这样的企业在当今商业文明时代是没有未来的。因此,每个有价值信仰的企业,必须营造“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和“励志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与完善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合理分配企业科技成果与产权所获收益比例,以良好的物质与精神激励,使各类专业人才在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经营创新中成为决胜市场的核心力量。

  三、诚信是企业经营的本能 品牌创新是成功的基石

  诚信经营是维护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本能,品牌经营创新是促进企业走向成功的基石。当今社会,诚信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企业的诚信将决定员工与广大消费者的忠诚度和认知度,更是塑造企业自身品牌的重要源泉。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与广大消费者的满意度,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与未来发展。

  纵观国内外任何一家成功企业,无不是把诚信作为企业经营的第一商规。企业通过诚实守信,让每个员工对企业均能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以“工匠精神”为企业生产品质过硬的产品;以真诚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提升企业自身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而成就企业辉煌。

  毋庸置疑,每位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均无不认为,要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诚信经营是企业致胜市场的重要法宝。它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而且能够尽快赢得社会消费大众的认同与接受。不言而喻,诚实守信将是企业当今与未来经营、发展的立足之本。简而言之,欲创立企业,先建立诚信;欲做大企业,必做好诚信经营;欲做强企业,须通过诚信来塑造企业自身品牌,才是当代企业成功的不二法则。

  众所周知,诚信守信是企业做大做强、久盛不衰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原则。严守产品质量,在诚信经营中创新、在经营创新中为消费者提供尽善其美的服务,才能确保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永立不败之地。否则,就会象某些企业那样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长生、权健(4)等不少企业就是目前国内诚信与责任缺失的典型范例!

  在高质量发展的商业文明时代,企业要想持久立足于市场,就必须构建企业诚实守信的品牌经营创新体系。以“守信、立德、做人、专心、专注”为原则的经营文化。以“言必信、行必果”的企业行为将是企业自身品牌经营的立市之本,勇于在产业变革竞争的大潮中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以诚信与社会各界展开相关方面的真情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涅槃重生而永立市场竞争的前沿。


2019-04-01 阅读:339 次

华为的冬天:危机管理是如何失效的?

华为是中国企业里最有危机意识的,但却遭遇到巨大的发展危机,华为的危机管理是如何失效的?

  和很多企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性危机管理不同,华为的危机管理站在了顶层设计的高度,在华为的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艰苦奋斗”中,“坚持艰苦奋斗”放在了显著的位置,透露出常怀“危机意识”的企业文化。

  华为的危机管理不是只在企业遇到困难时通过机制整改、危机公关等手段进行修补和变革,而是在发展高速期仍然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华为基本法》中就明确提到,长期高速增长有可能给公司组织造成的脆弱和隐藏的致命缺点,因此必须按照可持续成长的要求,设定每个时期合理的利润目标。

  在华为的发展历史上,大的危机清晰可陈,小的危机也无时不在。

  创业初期的资金和人才的匮乏,让缺少自主创新的华为陷入困境,任正非拿出“研发失败我就跳楼”的决心,大胆启用企业内部的决策质疑者,从“半程控交换机”的战略夹缝中,走出了让华为活命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发家之路。

  经历了企业的初创存活期,华为内部出现了“组织分裂”和“管理粗放”等危机,面对华为深化城市主流市场的发展新时期,与国内顶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互动逐渐频繁,企业内部改革迫在眉睫,华为的危机管理魄力十足,先是市场部集体离职,此后,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能左能右、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四能”机制开始推行,流程权威和专家权威的引入打破了领导权威的“企业家的企业”式管理文化,转为全员责任体系。华为的管理也从粗放式转化为精细化。

  但这次的孟晚舟事件,让外界对华为的危机管理能力产生了质疑。为什么华为如此注重危机管理,却遭受了这么大的危机?

  华为的危机暴露出微弱信息收集机制的缺失。案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是各种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德国飞行员帕布斯·海恩对多起航空事故深入分析研究后得出了“海恩法则”,即任何严重事故都是有征兆的,每个事故征兆背后,还有300次左右的事故苗头,以及上千个事故隐患,要消除一次严重事故,就必须敏锐而及时地发现这些事故征兆和隐患并果断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或消除。

  其实,这次的华为事件并非缺乏端倪。

  早在2002年底,美国思科副总裁拜访华为,并指责华为侵犯了其知识产权,要求华为停止销售产品。11年后,华为再次被思科起诉,被指控专利、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等21项罪名。

  在2008至2010年期间,华为三次尝试并购美国科技企业,均以失败告终,屡次陷入“安全门”。

  2010年5月,华为以200万美元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研发公司3Leaf Systems的部分资产失败后,华为再也坐不住了。

  2011年2月15日,华为高调邀请美国对其进行彻底的透明调查,并对安全和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了一一反驳。

  无奈,历时一年的调查结果依然不能改变华为被美国相关方面怀疑的状态。

  美国司法部门早就盯上了华为,2007年美国有关部门就曾在美国询问过任正非;2014年孟晚舟也曾在纽约肯尼迪机场被拦下问话搜集证据。美国这次起诉不仅针对孟晚舟,还涉及华为总公司、两间子公司以及任正非。有关人士分析,华为美国分公司将陷入业务停顿,对华为总公司和任正非的影响尚在评估中;能否沿用“中兴模式”以罚款达成和解尚难预料。

  孟晚舟的父亲、华为创办人任正非日前在深圳华为总部接受多家陆媒访问,当被问及孟晚舟的情况时,他说,当时孟晚舟和自己本来准备前往阿根廷出席同一个会议,而且她还是会议的主持者。任正非说,孟晚舟是在温哥华机场转机时,被加拿大当局扣留,而自己原定晚两天出发,是准备从另一个地方转机的,因此逃过一劫。

  虽然华为危机是国际大环境造成的,但既受到了美国长达十余年的调查,华为为什么没能吸取教训,防范危机?

  孔夫子曾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孟子也曾有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另一扇窗:国际市场遭遇困难的时候,华为如果能做到中国第一,仍然不失为一个伟大的企业。


2019-04-01 阅读:378 次

社群商业需要“品牌建设的IP之道”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品牌是市场上的通行证,是赋予产品之上价值与意义的消费者认知呈现,是和消费者用户直接对话交换实现的关键,品牌思维和品牌建设是战略级的思考。是一个企业大厦的基石问题。也就是说在社群商业环境之前,在IP之道之后,品牌思维都是一个基础性的系统框架,融入人的灵魂,从生意到生活,承载企业建立成长和发展。

  这是我的基本观点。

  就品牌建设的IP化升维来说,我想从四个层面来做个梳理。第一个是基础性的,品牌为什么能够解决企业的问题?也是大众传播时代,或者工业化生产时代,根本的经典商业模式。也就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推广,大规模销售,在大众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精彩创意的品牌建设(包装)。进行以“我”(厂商)为主的产品价值挖掘包装的符号设计,意义管理,形成品牌的认知和信赖,直至“品牌宗教”。品牌是创造财富的方式,是企业发展经营唯一可以持续的根本。

  因为品牌是一个生存智慧,是一个在不计其数的同质化严重的产品和服务中脱颖而出的系统策略。市场竞争无处不在,怎么让别人选择你而不去选择其他呢?我们市场上大多数产品,并不具有绝对的技术革命一般的科技创新,要想与众不同,就得影响人们的认知,通俗的说在保证品质的同时,进行“品牌洗脑”,甚至有些做法说欺骗都不为过。营销没有真相。消费文化广为诟病的原因就在这里。品牌让生活更美好,还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标签化?人们成了品牌的奴隶。

  之所以在市场上被选择如此重要,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顾客。所以企业只有两个基本功能,市场营销和创新。市场营销和创新能产生经济成果,企业其余的活动则都是成本。通俗的说,不运用一系列的品牌建设方法,让产品和服务在市场捕获消费者的注意力,那么企业就没有机会在货架上被选择,产品和服务不能在市场上实现惊人的“货币实现”,那就是死路一条,无论我们自己认为内部管理多完美,产品品质如何过得硬,都变得没有意义。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精准定位然后进行聚焦资源的创新传播,强力劈开脑海,影响用户选择,依然是正确的方法论。我们很多,不仅仅中小微企业创业企业,很多大企业都没有深刻意识到品牌价值持续而深远。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还没来得及品牌化生长发展的企业在这里是缺了一堂课的,这堂课就是从市场出发从需求出发创造出一个产品创建一个企业的整合产业资源完美运营过程,品牌是一条金线贯穿其中。

  第二个层面,现在品牌建设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一套似乎不管用了。品牌建设的工具之一,是媒体。原来媒体主要指大众媒体,大众媒体是单向信息传播,通俗说是被少数厂商操作能够影响广大消费者的媒体。后来出现新媒体,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核心是信息的传递方式变化。原来单向传播,现在用户可以互动,用户可以和用户联合。在市场的权利游戏上,开始想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转移。所谓数字赋权,科技民主,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是媒体。这个影响远比我们现在看到感知到的要深远。甚至很多企业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之所以不管用了,是消费者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消费者知道的真相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审美和选择标准也在升级,消费主义受到了越来越多反思和抵制。作为消费者的“上帝”不听你的了,不信你的了。他们作为真正的人,越来越追求“原创”和“个性”,越来越在意尊重平等、情感共鸣,是每一件物品的“温度”。同时,环境的变化,文明的进步,也让人们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真正的区别在于“物质”的拥有,还是“精神”的成长。物品极大丰富面前,越来越追求心灵深处能够得到的共鸣和慰藉。

  所以,这个层面来说,我不认为是根本的变化,而是更接近品牌本质,真正遇到的困难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品牌思维”。我们开始看到品牌让人有巨大“分别心”的同时,注意到硬币的另一面,“圣人为腹不为目”分别是为了看到没有分别。真正优秀的品牌从诞生之初,就承载了人们内心对自我的探索,让人类社会更好的融合,彼此连接。我们可能语言不通,但在一起喝可乐的时候,在品味烤鸭的时候,在登长城逛故宫(一种文化品牌)的时候,我们彼此感受“以心印心”不言而同知喻。

  消费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品牌是消费文化的核心。品牌从来都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可口可乐作为诞生于1886年的百年老号充满激情的秘密是什么,还要看到可口可乐在代表美国文化的同时,在我们的春节传统节日又是那么的契合!我们应该思考,这些优秀的顶尖品牌他们做了什么?

  被消费主义物化的品牌思维当然要遇到更大困难。他们不知道从开发一个产品到运营一个人群是一个趋势,不知道做品牌根本是做的认知,根本是做的一个人群的价值共识。小米的案例已经讲了好几年,小米在重重包围中诞生,小米的诞生源于雷军的梦想和商业智慧,源于传统层面的品牌建设,更源于“参与感才是最好的营销”,更源于千千万万的“米粉”。

  第三个层面,品牌的IP化,品牌建设的IP之道能不能让“传统品牌思维”升级升维?这个层面我们尝试回答,新环境下的品牌建设如何突围?原来叫“品牌活化”,“品牌年轻化”,很多品牌经过一些年头之后,就年代感十足,感觉要被潮流抛弃。要不断的重新创意,重新定义,重新演绎品牌概念和内涵。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我的“品牌种子理论”也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不要一下子把品牌规划的及其完整,事实上也做不完整。而是要不断生长,结合用户和利益相关方的“浇灌”生长进化。“任何暂时的繁荣都没有生机更重要”,是我的核心观点,一时的销量,不如年年增长的态势。

  什么是品牌的IP之道呢?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财产,是一个指称“心智创造”(creations of the mind)的法律术语,包括音乐、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发现与发明,以及一切倾注了作者心智的语词、短语、符号和设计等被法律赋予独享权利的“知识财产”。但这两年流行的IP“黑话”,要比“知识产权”泛化的多,至少和著作权中所说的知识权完全不相同。

  那么,这个IP究竟指什么呢?可以说,一个游戏、一部影视剧、一本小说、一首歌甚至一句短语、一张画、一个造型都可以称为IP。比如西游记是一个IP,孙悟空也是一个IP,孙悟空的金箍棒也是一个IP,甚至孙悟空的拔一根毫毛都是一个IP。“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靠的不仅仅是面包,也不仅仅是真实。”虚构是连结精神的纽带,而在当下,虚构也成了价值万亿的产业。那些能卖钱的虚构作品,往往被大众称为“IP”。在美国比较突出的是好莱坞电影产业,在日本更多的是指动漫产业,在韩国被称为内容产业,我们有更大的一个范围“文化创意产业”。我个人理解,IP最早更是这个圈子里的话语,是娱乐圈对虚拟角色的一个形象称呼。

  通俗的说,所谓IP化,就是要把无生命的变成有生命质感,更具有创造性而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漫威系列,是真实存在吗?他是一系列的漫画作品,改变成电影。是虚拟吗?我们看到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从大银幕通过各种衍生品走到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上说,我觉得这是品牌思维的升维。原来对品牌活化,年轻化的问题,在解决办法上更有效,更进一步。

  同时,正如品牌是创造财富的方式,对知识产权保护就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原创的弘扬普世价值的所有作品都将引起共鸣,而抄袭剽窃都会让人愤怒。现在的自媒体环境,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有自己原创特点的方式去写字,去拍视频,去直播,去讲故事,就是个人品牌,就是个人IP,就是个人的财富创造。“每个人都是一座书院”只是看你如何翻阅与解读。写作是一种创造性非常高的活动,我们习惯将写作神圣化,而欧美发达国家有任何的创想创意都可以写一本书,我觉得这是IP化的最直接的一种新式,也是创业之外每个人都值得思考人生IP化存在与发展的课题。

  第四个层面,社群时代需要“品牌建设的IP之道”。所谓社群时代,就是每一家企业都要有自己的稳定的相近价值观的用户人群,没有忠实用户再好的产品都将束之高阁。产品媒体化,用户社群化。每一件产品,本身除了使用用能,还有品牌意义属性的标签作用,人们为什么愿意背着奢侈品招摇过市?炫耀性消费是人的本性,还是消费主义下的蛋?而IP化的品牌,更呼唤“魅力人格体”,更强调“活生生”的人格力量。所以在人们对品牌进行生动化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企业家品牌”战略战术,人们也必然会走到“IP之道”的层面。“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因为更接近人的本性。“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消费主义把人带到“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消费美好,同时也必然带来“有道者不处”的终极思考。

  从社群商业入手,“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梦想者的梦想联合”,社群中总要建立一种组织方式,这就是运营的核心,这一点看似和传统的品牌商业不同,实则是品牌商业的灵魂,只是用户的组织化被“大规模驱动用户”掩盖。也就是德鲁克所说一百年来人们看到科技的进步,却没有看到知识工作者的“组织创新”。尤其是在人们连接联合越来越容易的今天。从古老的狮子会,到一个一个的读书会,自组织正在把“组织化”这门高深技术简单而清晰的呈现出来。毫无疑问这也是放在互联网背景大时代个人成长发展个人创业,中小企业突围,企业创新转型的中心线索。

  组织创新让消费者联合起来,用户组织化创造社交化价值,族群互动生活方式是新生意的必然方式,产品是价值共赢的载体,我们必须共识,乔布斯是我们的苹果大帝,果粉才是终极决胜。我反复提及的从开发产品到运营人群是一个趋势,共建共享联合力量。

  现在对IP的探讨,深入到穿透时间、沟通情感、跨媒介跨平台发展的能力等详细特征分析,哪一个品牌可以一蹴而就呢?不是和时间做朋友就不是在做品牌。哪一个品牌不是要“爱得深沉”饱含深情?虚情假意的“塑料”品牌已经被用户抛弃的远远的。在网络上有生命力的东西,也一定会走到现实中。在用户参与、口碑评论、商业开发价值、跨文化能力等维度上形成较为完整的思考。这几个维度恰恰是对消费者和厂商权力反转的尊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力量,是用户的力量。对于品牌来说,是没有国界的,这在很早以前的就成为共识。

  再回过头来说,什么是品牌的IP之道,一群人因什么而存在?一群人为什么会因为一个“品牌”而存在?品牌的IP之道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般高纬度的认知基础上,用文字,用图片,用视频,用直播,用各种适合自己的APP,在彼此的互动和联合中,对品牌投入影视剧一般的角色情感,形成共同的信念力量,个体崛起,让每一个人变得美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创造性地存在,每一个人都不渺小。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都是自己的导演。善和爱的力量,让社会变得美好。我说这应该是消费主义必须有的信念。

  形象的说,品牌的IP之道,就像江小白,为什么一个单粮酒卖的那么好?卖的那么贵?十八块的江小白和五块的红星牛栏山差在哪里?差在外面那层纸壳吗?还是差在红星牛栏山仅仅是品牌,用了代言人也还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品牌,而江小白,总觉得是一个那样那样如你我身边的谁谁一样是个生动的人!

  再进一步说,麦当劳肯德基和我们的很多中式快餐甚至很多其他品牌差在哪里?是教科书一般的操作流程吗?是标准的产品质量吗?还是那个“就要你喜欢”的麦叔叔?是汉堡包大学吗?我认为都是,都不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随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推开麦当劳去上厕所,不买东西坐上半天;是很多流浪汉,把二十四小时的肯德基麦当劳当成了深夜的心安之所,那里有这个社会应该有的温暖,他们扎根并完全融合在社会之中。

  所以,符号管理和意义管理之外的社会责任建设不可或缺,社群时代可能那是“人本”更重要的存在,品牌自有道,社群时代需要品牌建设升级的IP之道。


2019-04-01 阅读:353 次

跑步进场的宝能,会是观致的救世主吗?

作为定位在国有自主中高端品牌的观致,经历多年挣扎、换帅、调整战略,却始终没有摆脱亏损困局。尽管有过颇受好评的产品但反响平平,缺乏让人亮眼的市场销量,也没有比肩欧美的品牌竞争力,观致有如中国足球一般,更如车坛里扶不起的阿斗,让人叹息。

  追溯到奇瑞时代2007年成立的观致前身奇瑞量子,观致汽车迄今其实已走过近十二个年头。若从2011年奇瑞量子更名观致汽车算起,观致汽车也走过了近八个年头。然而八年五次换帅,市场严峻程度有如八年抗战,人事变更频繁程度堪比日韩政坛风云。

  论出身、技术和团队,观致汽车都曾有一手好牌,2017年宝能入局后带来的资本支持被誉为雪中送炭,然而观致却是这样的品牌叫好市场不叫座的尴尬状态下,平静地细数着一年又一年的亏损。

  本来,寄望大金主宝能输血能厚积薄发扭转颓势,可惜,观致只是猜对了开头,猜不到结局。

  最近,观致汽车再次高层变动,清一色的日籍高管走马上任,业界再度哗然。

  眼下,观致汽车顶着巨大的销量压力,新能源车型量产上市却依然遥遥无期。

  产业寒冬,大家很忙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月21日,观致管理层大换血,CEO李峰离职,前日产-雷诺联盟全球新能源总监矢岛和男继任。COO(首席运营官)换为前日产-雷诺联盟车辆互联互通技术全球总监长原巨树,CO-CTO(联席技术官)则变更为前英菲尼迪全车系开发总负责人平井敏郎。

  “此次高层换防是观致汽车对自身战略需要而做出的战略决策,通过引入国外先进汽车工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研发资源和技术,提升观致汽车的国际化水平、技术研发能力、体系建设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进而强化观致自主中高端的品牌定位。”观致汽车对于换帅一事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宝能接手后观致的第三次更换CEO,观致史上第五次换帅。

  据观致方面内部人士称,此次观致高层的换血主要原因是股东对销量业绩的不满。那么,既然现任管理层无法给予满意的交代,更换领导班子提振士气,已是业界的一贯做法。然而,对于积重难返的局面,仅凭领导班子换届就能解决吗?不过是,形式大于内容罢了。再说,组织出现问题却要一两个人“背锅”,情理之中却又是于理不合。

  而就观致而言,技术不是首要问题,市场营销推广才是关键。对于太复杂的中国市场与观致当下的棘手问题,更换更高明的CEO、COO、CO-CTO恐怕也无济于事。

  那么,观致汽车年初的内部变动频繁也赖产业寒冬所致?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2019年1月汽车销售数据显示,汽车总销量236.73万辆,环比下降11.05%,同比下降15.76%。这,可以看作是2018年汽车整体市场销售颓势的再续。

  回看2018年,汽车整车厂商捉襟见肘,经销商更是备受摧残。观致、众泰、沃尔沃、jeep、宝沃、东风标致、英菲尼迪等品牌都出现过经销商维权、退网。

  2019年经销商的抵触情绪更是“揭竿而起”。今年年初,对“涨价”的不满,汽车之家遭包括中升、运通在内的多家汽车经销商集团“封杀”。另有江苏省汽车流通协会《关于递送上汽大众江苏地区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的函》对外公布,指责江苏地区上汽大众经销商因厂家疯狂压库,生存状况堪忧……

  窥一斑而知全豹,产业形势严峻,市场不景气,而连续多年亏损、“手中缺粮”的观致汽车更是“心慌慌”,也只能在谋变中寻找救命稻草。

  险象丛生的宝能时代

  逃不出的命数,猜不透的变数?

  观致汽车在2007年成立之初,由奇瑞汽车和以色列量子公司Quantum(Kenon Holdings的子公司)共同持股,各占股50%。但随着宝能的入局,观致的股权和企业性质也随之发生剧变。

  2017年12月21日,宝能集团以66.3亿元战略投资观致汽车,把观致51%的股份收入囊中。另据2019年1月8日观致的外方股东量子公司宣布,宝能以人民币15.6亿元从观致汽车的外方股东Kenon Holdings手中收购12%股份,累计持股升至63%。为此,观致完全去掉“合资”标签,成为彻彻底底的中国品牌。也自始,宝能成为观致汽车的控股股东,观致汽车全速进入“宝能时代”。

  为了下好观致这盘棋,宝能在2017年11月还将明星经理人余英招致麾下“做好准备”。余英自己也意气风发地表示,其在宝能不仅负责纯房地产开发业务,还包括宝能旗下文旅、物流、汽车。然而,万万没想到,仅一年过后,余英就选择出走,与宝能“和平分手”。余英在离开宝能前一个月微博上的那句“余生很长,少和烂人、烂事纠缠”,更是意味深长。

  没有了余英的坐镇,宝能卖掉万科股票套现了257亿元,紧锣密鼓地布局新能源汽车,并筹备宝能地产的上市。2018年3月2日,在观致汽车的经销商大会上,姚振华承诺,从2018年开始,宝能集团每年将投入100亿元用于观致汽车新车研发,连续投入5年。

  值得注意的是,宝能在入主观致之后,除了多次向观致注入资金、加大研发投入外,还把其关联的共享出行公司的采购业务给到了观致汽车。为此,2018年观致汽车销量飙升,全年销量为62664辆,相比2017年的全车系18526辆的销量,同比增长238%。尤其是观致5SUV,更是成为了2018年汽车市场上的一匹黑马。但是,观致汽车销量的短期爆发式增长,业界却一致认为这不过是自产自销增量不增利。

  然而2018年的观致,依然摆脱不了高层变动的厄运。2018年4月,观致汽车市场与传播执行副总裁宁述勇离职。2018年11月,宝能汽车副总裁、观致汽车高级副总裁兼销售公司总经理蔡建军也离开了观致。

  而且,观致还遭受40家经销商的联合逼宫,这无疑暴露了重大问题。2018年12月份,一份观致经销商联合“逼宫”观致汽车的函传出,哭诉观致汽车长期画白条,从不兑现承诺,导致经营困难、大幅亏损,将其逼上绝路……

  尽管观致汽车方面及时给予了解决方案稳住经销商,但这已经让其2019年的开局埋下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扶不起的观致,停不下的圈地

  项庄舞剑意不在沛公?

  对于观致汽车,宝能方面自视甚高。在产业整合与宝能上市的过程中,姚振华从未放弃对规模、速度、业绩表现的欲求。有媒体报道称,宝能在汽车业务上的规划总投入已超过1200亿元。然而,今年年初观致的表现也被实力打脸。

  据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1月份,观致月销量只有482台,同比下滑88%。而观致5SUV则只卖出去了424台,仅排在整个SUV销量排行榜的第176位。

  对此,与地产行业立竿见影的投入产出不同的是,汽车行业需的研发、渠道与推广需砸重金,但很难短期内有回报。不知道,姚老板是否正为此心急如焚?

  回看奇瑞和以色列量子公司时代的财报显示,从2011年至2017年,观致的利润相继亏损了7亿元、6亿元、15亿元、22亿元、25亿元、19亿元和16亿元,七年累计亏损已超百亿元。过去,观致常年依赖股东各方的资金支持,而宝能时代的观致表现依然颓靡,俨然是一个吸金无底洞。

  不过,在投资观致后,宝能方面也感到了投入产出的效果极度不佳,对待观致的发展战略中心的变化,也让外界嗅到了一些其它苗头。

  2018年起宝能集团就相继在杭州、昆明、广州、陕西等地与当地政府达成新能源汽车合作意向,建设新能源车产业园等项目,还与哈尔滨、天津、陕西等省市领导签订相应合作计划。

  在各地跑马圈地式布局新能源汽车态势下,宝能方面明显是在借汽车项目的基础上加大与各地的投资合作,发展产业地产。从宝能新一轮的投资内容可以看出,投资业务更加复合化,出了汽车产业,还有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特色小镇、科技园等合作项目。

  看来,对于观致这盘生意,姚老板其实“自有主张”。

  不过,汽车产业方面的落子也并非一时胡闹,宝能方面还是希望能借壳观致发展产业地产同时,顺道实现汽车产业的多元化创收。只不过,宝能方面的发展重心恐怕已经不是观致。若观致汽车依然“扶不起”,观致最终也不过成为宝能的一枚棋子、一块跳板罢了。

  据悉,2018年8月23日宝能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含汽车销售、汽车零售、汽车零配件批发、汽车零配件零售等,唯一股东为成立于2017年3月的宝能汽车有限公司。可看,除了观致汽车,宝能汽车将为宝能集团下一个更重要发力点。

  借鸡生蛋,王顾左右而言他?可进可退,攻守兼备?腾挪玩尽手中的牌?宝能姚老板其实“看得很清楚”。

  观致未至,定位比战略更重要

  与其独孤求败何不尝试田忌赛马?

  从奇瑞量子时代到宝能时代,观致汽车可以说是倾注了投资方的心血,但始终没有开出“满目繁花”。这,不能不说是这个有着自主品牌色彩与民族情怀的车企的巨大遗憾。究其因,还在于其自始没有摆脱成立之初的“品牌囚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面对对手,观致到底有哪些傲人的资本与难于启齿的缺陷?

  从成立之初,观致品牌就定位在中高端豪华,旗下汽车定价与很多合资品牌持平、甚至超出。尽管销量平平,但至今,观致的品牌定位依然我行我素。对此,观致方面是否一早意识到其品牌力不足以支撑定价?冷酷到底,持续亏损,独孤求败,不过是夜郎自大的代价?

  毕竟,多年来在宣传推广上的不力,已让其落后外资、合资车好几条街。而且,其产品自身也是有一定的硬伤。例如,发动机技术缺乏突破,变速箱也被屡次投诉顿挫严重、脱档等。

  那么,相比小鹏汽车等新兴新能源汽车,以及本田、丰田、通用等劲旅,还有吉利、比亚迪、长城等国内强手,观致到底凭什么可以与众不同?

  何况,经历这么多年的折腾,观致汽车品牌早已经被边缘化。要说称得上中国豪华汽车品牌的,恐怕只有领克、WEY。观致?很多消费者还不晓得这个品牌属于哪个档位。

  就市场发展态势而言,引领行业趋势的新能源车领域,可以说是观致这类车企的主战场。为此,观致汽车为发力新能源车领域也规划了八款新能源车型,但有消息称,宝能集团资金并未到位,新能源车开发也几近停滞。

  而观致汽车最近的换帅,按观致方面的说法,是希望引进日本团队赋予观致日本汽车工业的“工匠精神”和精细化管理理念,从而提升观致品牌的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经营管理能力及国际化格局。然而,从过往观致领导班子换届效果来看,这些举动不过是给股东交代,对于积重难返的观致有如杯水车薪。

  《扁鹊见蔡桓公》里,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而今日之观致汽车,亟须的是对症下药,而不是换一批人打一针鸡血,换汤不换药。

  凭观致汽车曾打造的一些车型的良好口碑,若全线价格下探,肯定会取得意向不到的效果。这种打法犹如“田忌赛马”般,会取得出其不意的胜利。

  不过,整体调价,这一方面要看渠道经销商的承受力,更要看车企自身成本能否吃得消。否则,降不下成本就降不下价格,一切不过空谈。

  但是,通过策略性的调价刺激市场带动产能也未尝不为一条出路。最近,特斯拉宣布,计划把所有销售业务转移到网上,以帮助将汽车价格平均降低6%左右,从而使Model 3的售价比预期提前降至3.5万美元。而早在2月初,特斯拉官方网站就更新了Model 3的信息,把所有车型的售价都减少了1100美元。3月1日清晨,特斯拉中国更是对外宣布下调全系车型的售价,降幅从2.6万到34.11万不等。

  对于特斯拉这一努力改善业绩的举动,不知道观致方面是否有所启发?至少,观致可以尝试推行“平行双线策略”,一方面打造标杆车型拔高品牌形象,一方面走量标准普通版车型赚取人气和口碑,高举低打,高开低走。毕竟,对于众多车主而言,买车不仅是买性能还是买品牌。既然品牌力不足,何不放下身段先赢取市场的更大范围的认同感和存在感?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

  当然,观致还可以通过持续的差异化、个性化价值输出,提升其品牌品质与个性形象,赢取有独特追求的消费者心智。以正合以奇胜,这也可以算是一条出路。

  总之,纲不举则目不张,品牌定位比战略更重要。希望观致方面,能适度调整品牌定位,好好结合目标人群重新梳理企业战略与市场策略,尝试一切可以的尝试,尽快找到一切可能的“出路”。

  前路茫茫后有虎狼,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依旧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除非,观致的掌舵者别有心思另有所图,那就另当别论了。

  想当初,宝能的“跑步进场”,让观致汽车无比兴奋又无比紧张。可惜,事实上,宝能在收下观致一年零三个月以来近乎毫无建树。

  宝能入主观致后,新产品研发投入近乎停滞,渠道整合与扩张乏力,更多动作则是以转型新能源汽车之名大肆在全国跑马圈地……种种迹象似乎在表明,地产商跨界之意恐怕不在车,而在房。

  那么,观众长,致完美,宝能时代的观致,最终,一切不过幻乐一场?

  但愿,宝能跨界入局观致,能对汽车产业和本土自主品牌持有敬畏之心。


2019-04-01 阅读:305 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