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策法规

国考报名近60万人已过审 最热职位已超“千里挑一”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1日电(冷昊阳) 21日,2020年度国考报名已经进入“后半程”,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1日18时,已有近60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最热岗位的竞争比超过1000:1。

  资料图:一公务员考点,考生排队准备进入考场。武俊杰 摄

  21日晚,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了2020年国考最新的报考情况数据。记者统计,截至21日18时,2020年国考已有57.2万余人通过资格审查。

  每年国考,报名阶段都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今年也不例外。记者发现,目前部分热门岗位竞争比已经超过了1000:1。其中,竞争最激烈的职位是“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制处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该职位计划招录1人,已有1109人通过资格审查,竞争比超过“千里挑一”。

  竞争比同样达到“千里挑一”的还有还有“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安保处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计量司综合处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两个职位,二者皆计划招录1人,截至21日18时,分别有1074人、1015人通过资格审查。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岗位“无人问津”。记者观察发现,这些职位或是地域相对偏远,或是报名要求条件相对较多。华图教育公考辅导专家李曼卿提醒,虽然一些“冷门”职位要求较高或不太符合预期,但从竞争比和事业发展方面来看,选择这些职位未必就不好。“只要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扎根基层,也能有一番大作为。”

  值得考生注意的是,2020年度国考招录,考生报名时间为2019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现在距离报名结束只剩下不足三天时间。

  对此,李曼卿提醒,至今还未选定岗位的考生要抓紧时间报名,并多频次关注审核情况。因所报职位可能面临审核不通过、需要改报的情况,尽早报名也能给审核及补充资料留足时间,避免意外的发生,同时给考生留出更多备考时间。

2019-10-22 阅读:268 次

“第六险”来了!河北1市重磅发布!

10月10日,唐山市长期照护保险启动实施新闻发布会召开,据悉,唐山市长期照护保险工作已于10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快随小布一起来看详细内容↓↓

据统计,唐山市失能、失智人员约为6.5万人,其中重度失能人员约为3.27万人,对这部分人员的照护成为其家庭面临的首要难题。为破解这一民生难题,今年按照唐山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由唐山市医疗保障局负责组织建立适合唐山市市情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目前,《唐山市长期照护保险实施方案(试行)》已经唐山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唐山市长期照护保险工作已于10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

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意义

失能风险已经成为继退休后的收入风险、患病时的健康风险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社会风险。从全社会视角来看,建立长护险制度的意义主要有四点:

一是有利于减轻家庭负担。

二是有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三是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四是有利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

一是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安排”,培育发展社会化照护服务市场,建立为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指导思想;和遵循“覆盖全员、多元筹资、保障基本、以收定支、待遇分级、适合市情”的基本原则。

二是为稳妥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唐山市确定了“打基础,建制度”的基本思路,采取先试点、再推广、最后全面施行的推行方式,最终全市要实现政策制度、运行模式、经办流程、信息系统和资金收支五统一。

三是为科学确定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标准,采集了大量相关数据,认真进行了分析测算,参考外地经验,结合唐山市实际情况确定了个人缴费、医保基金划拨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方式。2020年筹资标准为,个人缴费每人每年20元,财政补助每人每年20元,医保基金划拨每人每年40元;2021年财政补助再增加20元,达到每人每年40元。

四是为确保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实施后,能够为所有重度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和便利,根据失能人员的不同情况,制定了机构护理、居家护理、居家补贴和居家辅助器械租赁(购买)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待遇保障形式。

长期照护保险的特点

覆盖范围广

唐山市长期照护保险实行城乡全覆盖,参加唐山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均参加长期照护保险。

保障形式全

唐山市长期照护保险采取机构护理、居家护理和居家补贴相结合的多样化保障方式,并为居家失能人员提供了辅助器械租赁补贴这种补充保障形式,尽可能满足了不同情况的失能人员需求。

待遇标准高

唐山市实施方案规定,机构护理支付比例为70%,医养结合机构支付上限每月2000元,养老机构支付上限每月1500元;居家护理每月12次,支付上限为每月1250元;居家补贴支付上限为每月450元,以照护用品套餐形式发放。选择居家护理和居家补贴的,可同时享受辅助器械租赁补贴,支付比例80%,基金支付上限每年5000元。上述保障范围和标准目前从全省范围看,范围最广、标准最高。

些人能够享受长护险待遇?

唐山市长期照护保险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推进,2019年为试点筹建期,选择市本级为试点先行探索,2020年为推广期,增加迁安市、滦州市、丰润区和丰南区进行推广;2021年起为全面运行期,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面推行。

2019年市本级被评定为重度失能的人员能够享受待遇,2020年,享受待遇范围扩大到市本级和四个推广县区,2021年全面实施后,全市范围内相关人员均可享受待遇。

在运行初期,唐山市首先将重度失能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根据基金运行情况逐步探索将中度失能人员,失智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此外,申请失能评定的参保人员在参加长期照护保险的同时,还要满足在申请失能评定时点向前连续参加唐山市基本医疗保险2年(含)以上的条件。

长期照护保险的保障方式

唐山市长期照护保险根据失能人员的不同情况,设计了四种保障方式,分别是医养结合机构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居家护理和居家补贴,此外还建立了辅助器械租赁(购买)补贴这种居家补充保障方式。

医养结合机构护理

所谓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是指在内部设置养老床位并达到相应标准的医疗机构,需要时养老床位可随时转为医疗床位进行治疗。这种保障形式主要针对的是病情不稳定,随时都可能有医疗需求的失能人员,养老和医疗床位的随时转换,即可方便失能人员日常护理和医疗的双重需求,又可减轻家庭相应的事务和经济负担。

养老机构护理

养老机构主要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提供机构。这种保障形式主要针对的是病情稳定,由养老机构提供日常护理的失能人员。长期照护保险可分担一定的费用,减轻了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居家护理

居家护理主要针对的是病情稳定,在家养老并由其亲属进行照护的失能人员。这种保障方式是由相应的机构按标准上门提供护理服务,失能人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护理服务包,护理人员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对其亲属进行简单的日常护理讲解,使其亲属在其他时间进行护理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这种方式能解决亲属护理不够专业的问题,能够极大改善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让失能人员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更好的照护,还能够减轻其亲属的照护负担。

居家补贴

这种保障方式主要是应对制度运行初期,照护服务市场不够健全,居家护理服务提供能力不足和服务延伸不到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长期照护保险将以提供照护用品套餐的形式进行保障,根据失能人员实际需求,提供如隔尿垫、纸尿裤等日常护理用品,采取邮寄或送货上门的方式定期发放,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此外,选择居家护理和居家补贴保障方式的人员,还可同时享受辅助器械租赁(购买)补贴,可以租赁或购买如家用照护床、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由长期照护保险基金和个人按标准分担,这种保障方式为居家护理和居家补贴提供了有益补充,即可减轻家庭购买辅助器具的经济负担,还能够使高价辅助器具循环利用,从社会和家庭层面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

参保人员什么时间能够享受长护险待遇?

按照唐山市委、市政府要求唐山市长期照护保险2019年要落地实施,唐山市政府《实施方案》印发后,唐山市医疗保障局需要制定一系类配套政策,比如护理机构的准入办法和标准、失能评估标准、护理项目标准和长护险工作流程等。唐山市医疗保障局将确保2019年市本级参保人员能够及时享受待遇。

2019-10-17 阅读:279 次

关注丨让尼泊尔“国宝”重焕生机

省古建所参与修复尼泊尔世界文化遗产九层神庙,谱写中尼睦邻友好新篇章——

让尼泊尔“国宝”重焕生机

省古建所工作人员对九层神庙建筑进行现场勘测记录。 省古建所供图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700多年前,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率工匠北上元大都,在今北京西城区妙应寺内主持修建了一座雄伟古朴的白塔,成为古老北京城的文化标识之一。700多年后,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古建所)受商务部和国家文物局委派,赴尼泊尔履行项目管理任务,修复在地震中受损的尼泊尔世界文化遗产——九层神庙,为促进中尼两国文化交流和世代友好贡献河北力量。

河北古建维修史上首个国家级对外项目

尼泊尔九层神庙,又称巴桑塔布尔塔,是尼泊尔历史上重要的王宫建筑。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九层神庙损毁严重。随后,中国政府将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纳入援助尼泊尔震后重建总体规划。2016年11月,商务部将该项目的修复设计及项目管理任务委托给省古建所承担。

“该项目是我们所成立几十年来,首次承担国家对外援建项目,也是河北古建维修史上接到的首个国家级别的对外援建项目。对河北古建人来说,这是一次大考!”省古建所所长张建勋说,接到项目后,古建所迅速召集全体业务骨干进行认真研究,成立了基础勘察和勘测设计组、现场管理组、国内协调组。

古建筑蕴含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全面了解其建筑形制和损毁状况,2016年12月,副所长孙荣芬等20多位省古建所专业人员分两批奔赴尼泊尔加德满都,对九层神庙进行现场勘察。

“到现场后,我们发现宫殿建筑损毁严重,东南塔楼倾斜有倒塌危险,东北塔楼六层以上坍塌,西南塔楼七、八、九层倒塌。”孙荣芬告诉记者,省古建所这些年先后参与西藏布达拉宫、萨迦寺等文物保护维修项目,这些项目所涉及建筑与尼泊尔加德满都九层神庙建筑格局有相似之处。汶川地震及玉树地震后,省古建所参与了多项震后古建保护维修项目,有着修复震后文物的丰富经验。然而,面对当时出现的复杂损毁情况,他们依然感到任务艰巨。

现场测量测绘、进行病害调查、开展建筑结构评估、收集查阅尼泊尔古建筑维修规范性文件……专家们经过一个多月现场勘察测绘工作,最终完成九层神庙及附属建筑相关资料收集,制定了修复项目总体设计思路。回国后,大家赶制完成了设计文本,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审核。2017年4月尼泊尔考古局正式复函:对九层神庙修复项目总体设计方案表示认可,对省古建所专家付出的辛勤劳动给予充分肯定。

把文物保护与安全放在第一位

每年的5月至9月,是尼泊尔的雨季,建筑物被迷蒙的雨雾所笼罩。做好雨季文物防护工作,这对于参与修复工作的省古建所副所长次立新等人来说,无疑是个棘手的难题。

“河北总体设计方案获通过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项目施工任务,省古建所负责项目管理任务。”次立新说,所谓项目管理任务,就是除了做好勘察设计外,对该项目工程建设全过程协调、控制和管理,对勘察设计成果进行审核,对质量、进度、安全生产等进行全程管理,“从正式开工一直到施工结束,我们全程监理,预计整个工程要耗时5年。”

雨天对文物的损伤不可小觑,为此要争分夺秒加快修复进度,提前采取措施。2017年5月,在正式施工前,省古建所组织施工单位对神庙建筑物采取支护措施,8月修复项目得以顺利开工。

确保严格、谨慎、规范安全施工,督促审查安全管理体系;审查施工技术组制定的临时用电安全方案、防火预案、脚手架专项方案等;督促施工技术组对所有施工人员安全培训……省古建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孙颖卓告诉记者,为了对建筑本体加强保护,甚至对通道门框、台阶、楼梯等易磕碰部位都用木板衬垫保护。同时,严把工艺关,坚持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做法,尽量利用原构件最大限度保持和恢复古建筑的历史风貌。

按照尼泊尔有关方面要求,施工期间九层神庙室外部分继续开放,所以对现场文明施工提出严格要求。为保证游客安全,古建所专家督促施工单位在施工场地入口竖立醒目标识和围挡,并制作项目介绍的喷绘图,将场区物品分类有序放置,各种警示、标识牌悬挂到位,施工现场设专人清扫……

文明、有序、规范、和谐、严谨、细致——两年多来,河北古建人以务实的作风、规范的管理和敬业的精神保证了施工进度和质量,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

尼泊尔古建筑魅力在修复中重现

10月是收获的季节,特别是2019年10月。

“这段时间,加德满都街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儿。夜色降临后,我们会走出施工现场,在杜巴广场的人潮中品味来自家乡的感觉,心情特别激动。”孙颖卓说,这唤起了思乡之情,也更坚定了中国古建人完成任务的信心。远眺着那些恢复生机的古建筑,古建修复专家想起数百年前传播中尼友谊的前辈——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

史料记载,1260年,年仅16岁的阿尼哥带领数十名尼泊尔匠人来到中国,在40多年时间里主持修建了多处寺庙、佛塔,其中就包括北京妙应寺白塔。

“这真是一次跨越七个多世纪的情缘。”孙颖卓感慨万千,如今白塔不仅是元大都留存至今的重要标志,更是后世研究元代佛教及其建筑艺术的重要史迹,“七百多年后,我们中国古建人也来到尼泊尔负责修复九层神庙,续上了这段历史文化奇缘。”

“修复九层神庙是为了帮助尼泊尔灾后重建,更好地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修复过程是双方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次立新说,包括河北古建人在内的中国文物修复团队,把文物修复的管理经验和保护理念带到尼泊尔。多名尼泊尔工匠参与了修复,使尼泊尔的传统木雕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而利用数字化技术全面记录的神庙现状、文物历史信息和修复工艺等数据,也将在工程结束后分享给尼方,以便他们在日后维护神庙时有章可循。同时,在维修神庙的过程中,中国古建人也学习了解到尼泊尔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特别是尼泊尔工匠高超的木雕技艺,令人惊叹,值得学习。

“目前,九层神庙已修到第九层,基本恢复了原貌。”张建勋告诉记者,接下来,将继续修复九层神庙及附属建筑、院落排水系统等,还将开展文物安防和展示利用工程。(记者龚正龙)

2019-10-17 阅读:298 次

2020国考时间出炉:10月15日起报名 11月24日笔试

  中新网客户端10月14日电(记者 阚枫)14日,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公布了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0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根据公告,2020年国考公共科目笔试将于2019年11月24日举行,报考者可在2019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提交报考申请。

4.jpg

资料图为:2018年12月2日,河南郑州,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考点,考生参加完上午的考试走出考场。 中新社记者 王中举 摄

 

2019-10-14 阅读:309 次

着力补短板 多部门落实推进新一批民生重大工程建设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针对住房、医养、托幼等领域民生短板,有关部门正加紧筹划,研究建设一批惠及面广的民生重大工程,大规模专项行动将接续展开。地方上也在紧锣密鼓部署民生重大工程建设计划。专家表示,新一批民生重大工程建设,在解决民生痛点难点的同时,也将成为促消费和稳投资的重要动力。

  近段时间,中央有关部门频频提及民生“补短板”。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9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加大政府支持带动社会力量投入,增加普惠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服务供给,尊重居民意愿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研究支持建设一批惠及面广、补短板的民生重大工程。

  记者了解到,新一批民生重大工程建设正在加快落实推进,多个相关部门也将陆续开启大规模专项行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要重点改造老城区内脏乱差的棚户区和国有工矿区、林区、垦区的棚户区,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程进度。增加租赁住房有效供应,着力解决新市民等群体的住房问题。鼓励人口流入量大、房价较高的大中城市,结合本地实际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此外,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编报2020年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建议方案的通知,将重点储备纳入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2020年能够开工建设的家政、养老服务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6部门日前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也强调,支持产教融合重大项目建设。其中,家政、养老、托幼、健康等社会领域龙头型企业,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建设培育范围。

  记者还了解到,养老方面,下一步将把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作为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的重要民生工程。到2022年,力争所有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还将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社区、医养、学习、旅居”四类项目。进一步加大对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改扩建项目支持力度。

  医疗领域,中央深改委近日审议通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下一步我国将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将区域医疗机构资源进行整合。此外,9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21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提出将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扩容工程、“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工程、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工程等十项重大工程。

  地方上近日也在加快行动,紧锣密鼓推进部署多个领域民生重大工程建设。

  比如,教育方面,江西省提出,将实施学前教育补齐短板工程。到2022年,新建公办幼儿园1000所,新建农村学校附设幼儿园400所。上海市则提出加强普惠性托育点建设,新增56个托育点中,大多依托公办幼儿园开设,新增民办托班价格将控制在3000元/月左右。

  此外,山东省提出,2019年年底前,省财政安排老旧小区改造补助资金2.3亿元,带动市县财政、水气暖专营公司投入1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改造全省老旧小区项目881个。贵州省提出,重点推动和支持老年人口较多、符合改造条件的老旧住宅小区施行加装电梯项目。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引导城乡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副研究员关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新一批民生重大工程建设直击民生痛点、难点,惠及面广,既有托幼等领域的补短板,也有养老、医疗等社会服务体系的提质量。将有效提升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更大程度释放民生红利。同时,通过增加服务供给,扩大社会服务消费,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带动有效投资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9月2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提前下达明年的专项债券部分新增额度,进一步聚焦民生和短板,其中,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将成为重点领域。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各地已安排使用的新增专项债券资金中,用于棚改等保障性住房建设6238亿元,用于科教文卫等民生领域526亿元。

  业内指出,民生重大工程建设将撬动巨大的投资空间。仅老旧改造方面,若按40平方米的人均住房面积初步计算,至少撬动约1.6万亿元的规模投资。

  “民生领域投资空间巨大已成为共识。加大民生投资力度,有助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稳增长效果。”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改善民生、让更广大群众分享增长红利也是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方面。不过,民生项目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相关投资需有序推进,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性,同时,需进一步增强项目盈利能力,撬动社会资本力量。(记者 班娟娟 实习生 陈淑兰)

2019-10-14 阅读:272 次
热门推荐